粟裕出事后无人敢上门,楚青气不平:华野部下不登门,四野有人来

鼎点
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鼎点
  • 业务范围
  • 最新动态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你的位置:鼎点 > 关于鼎点 > 粟裕出事后无人敢上门,楚青气不平:华野部下不登门,四野有人来
    粟裕出事后无人敢上门,楚青气不平:华野部下不登门,四野有人来
    发布日期:2024-06-09 20:08    点击次数:90

    导语:根据《粟裕传》、《粟裕年谱》的记载,自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扣上“个人主义”的帽子后,粟裕先后在各种大小会议上检讨了8次之多。而且因为这顶帽子,粟裕的工作都受到了影响,总参谋长的职务也丢了。

    根据粟裕夫人楚青的回忆,在粟裕出事后,昔日的那些老部下都生怕受到牵连,无人敢上门看望老领导,只有四野的肖劲光敢来看粟裕:除了萧劲光,没人敢上门!

    粟裕长期在华野领导工作,曾领导华野参加淮海战役,战功卓著,不少部下都因为这一场战役获得嘉奖。为什么在粟裕出事后,那些老部下没有登门?为什么是四野的肖劲光敢登门?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
    敢于仗义执言的肖劲光

    肖劲光是湖南长沙人,1922年参军入党,并且曾留学苏联。在他留学的时候,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,并且在战争中锻炼自己,两人相见于红七军团。

    当时肖劲光担任红七军团政治委员,粟裕担任红七军团参谋长,两个人在战争中建立了一段亲密的战友情。

    在这里要说一下,当时留苏的一些人仗着自己喝过“洋墨水”就看不上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“野路子”,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明、李德,他们看不上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术,非要照搬苏联的军事思想,以至于给红军队伍造成巨大的损失。

    肖劲光虽然也是留苏的,但是他从来没有看不起“野路子”。

    在他看来粟裕确实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教育,但是粟裕是从行伍做起的,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。理论和实际结合,这样才能更好的带领队伍走向胜利,一味的照抄课本,那就犯了“本本主义”。

    就是因为这种心态,肖劲光与粟裕惺惺相惜,我尊重你的实战经验,你尊重我的理论知识。

   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肖劲光落难了,事发于1934年1月。

    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,肖劲光负责守卫中央苏区的大门“黎川”,如此艰巨的任务,李德给了他70多人。

    没错,是70多位战士,不是70多万战士。

    敌人有多少呢?敌人有3个师。一个师多少人呢?国民党一个标准师8000人,也就是说敌人有2.4万人!

    70人打2.4万人,这仗让谁来指挥都打不赢!

    肖劲光带领70多人抵御敌人,然后因寡不敌众而撤退,然后肖劲光被问责了!而且军事法庭不由分说,直接判刑五年且开除党籍、军籍。

    肖劲光此次落难真的是因为黎川失守吗?70人怎么打三个师?无非是因为肖劲光曾对“左”倾冒险主义提出过不同意见罢了。这一点毛主席十分清楚,当时对王明“左”倾冒险主义有意见的干部基本上都被边缘化了,就连毛主席也被边缘化了。

    在肖劲光落难之后,毛主席、李富春等人为肖劲光据理力争,最终肖劲光只是丢了职,免于有期徒刑和开除党籍、军籍。而粟裕得知后,主动前往中革军委,找到了当时担任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,希望周恩来考虑肖劲光的履历和能力,适当的照顾一下并且重新安排工作(ps:肖劲光后续担任中央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队长)。

    一直到遵义会议结束后,肖劲光才得到平反,但是他与粟裕就分开了,粟裕调任到红十军团(后续在新四军入职),肖劲光调任红三军团参谋长(后续在八路军任职)。

    新四军和八路军都是党的队伍,但是这两只队伍是分开的,粟裕和肖劲光想见一面都难,只能天各一方继续从事革命工作,希望战争结束后能再忆往昔。

    解放战争时期,肖劲光在东北野战军(四野)工作,粟裕在华东野战军(三野)工作,两个人只能从军委发出的嘉奖电令中挺到昔日战友的消息。

    两个人再见面是在总参谋部,当时粟裕主持总参谋部,而肖劲光主持海军工作。

    当时海军工作非常重要,关系到能不能顺利解放台湾地区,主持总参工作的粟裕非常重视海军建设,经常为肖劲光出谋划策。后续海军建设得到嘉奖时,肖劲光也不忘支持海军建设的粟裕:海军建设得到较快发展,是粟裕同志帮助和支持的结果。

    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,变故来的这么突然,1958年粟裕受到了错误的批判。

    在粟裕受到错误的批判后,就连昔日的老部下都不敢登门,生怕被牵扯。但是在这种敏感时期肖劲光坚持看望粟裕,这令粟裕夫妇十分感动,粟裕甚至都劝他不要常登门,怕给他惹麻烦。不过肖劲光不信邪:“我不怕,我就是要来,我看谁敢说什么。”

    除了日常看望粟裕生活以外,肖劲光也曾为粟裕仗义执言。

    毛主席在接见肖劲光时,提到了海军建设,也提到了粟裕。他问肖劲光:“你怎么看粟裕?”

    肖劲光没有多想,也不怕惹麻烦,他坚持己见:“粟裕这个人为人比较正派,他对党和国家都没有二心。”

    毛主席其实也不信粟裕有私心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因为粟裕负责的战役特殊,粟裕经常要越过上级直接通电军委,这一点毛主席也是清楚的:粟裕同志还是很不错的,我知道他战争年代每每做事都是出自公心的。

    因为直接通电军委这件事,引起了粟裕的上级不满,体制内最忌讳就是越级上报,所以粟裕就被扣了一顶“个人主义”的帽子。特殊时期,毛主席也无法太过干涉,不过对粟裕还是有所照顾的。

    粟裕落难后,总参的位置没保住,但是也没有“一撸到底”,他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,在这期间还多次担任军委常委、人大常委副委员长。

    当然了那是后话了,有点跑题了,我们回到主题。

    肖劲光是粟裕的老战友,虽然一直在四野工作,但是在关键时刻都敢提粟裕说好话,为什么粟裕的老部下连登门拜访都不敢?粟裕和他的部下之间究竟有什么隔阂?我们一起来看看。

    弱于政治工作的粟裕

    粟裕曾领导华野的工作,他有许多老部下,其中有一些老部下还是敢仗义执言的,就比如六纵司令王必成(55年中将)。

    其实对王必成,粟裕还是有些亏欠的,这一点亏欠直接影响到王必成的授衔。

    孟良崮战斗时,王必成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,负责攻坚任务。整编74师(张灵甫)是华野的老冤家、死对头,当年在涟水的时候就结下了大仇,所以粟裕让王必成务必在孟良崮了结这段恩怨。

    王必成出色的完成了任务,登上峰顶,击毙张灵甫。但是此次战争也导致六纵减员严重,之后补充也不到位,后续王必成担任华野第七兵团副司令员,无缘正职。

    可别小看这一个“副”字,在1952年军事干部评级的时候,兵团司令是正兵团级干部,兵团副司令是副兵团级干部。正兵团级干部主要授上将,副兵团级干部主要授上将、中将,王必成就是这样被授中将的。

    授衔后,王必成还闹过意见,他还找谭震林替他争取一下上将军衔。其实按理来说,王必成应该找关系更好的粟裕,但是王必成没找,可能这个时期他与粟裕之间就有了隔阂(估计就是副兵团司令员那事闹得)。

    不过有一说一,王必成对粟裕绝对是够意思,因为粟裕在会议上被批判时,王必成在会议上站出来为粟裕说话:我跟随粟裕作战多年,对粟裕的大阴谋,有两点体会最深,那就是‘大’和‘谋’”。记得济南战役即将胜利尚未结束时,粟裕就向党中央、毛主席建议打淮海战役,基本解决蒋军的主力。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,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胜利。这个谋有多大,我不敢评论,也没资格评论。至于阴的一面,我不知道,也没有体会,请知情者揭发。

    对私,王必成与粟裕有隔阂,没有看望粟裕(粟裕去世后,王必成有参加粟裕的葬礼,并且怒骂未能参加粟裕葬礼的老部下:你(张文碧)别不识好歹!)。但是对公,王必成没有落井下石,而是仗义执言。

    王必成因为这番讲话还曾受到影响,但同样,在毛主席的干涉下王必成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并且免于波及。

    除王必成以外,你再想找粟裕部下为粟裕说话的记载,很少。华野的几位上将基本上都没发表什么言论,也没有去看望粟裕。

    粟裕秘书粟裕秘书鞠开曾经向大家透露过原因(具体可见《张雄文对粟裕原秘书鞠开老人的采访》)。

    粟裕在华野主持工作时,主要重心都在作战任务上了,对部下的个人情绪照顾不周。在这种情况下,安排工作很困难,粟裕经常镇不住那些资历丰富的老部下,以至于要陈毅或者军委下命令。

    粟裕长于军事,弱于政治,王必成那个就是一个缩影。

    他对部下的安排其实并不是很合理的,比如一支部队擅长打阻击,粟裕就多次安排这支部队打阻击,以至于部队埋怨任务重,但是缴获少,功劳小:他对粟裕老首长有成见。解放战争时期,他的部队擅长打阻击,用他的部队打阻击打得多了,部队的损耗大,缴获少,他有意见。

    部队是能吃苦,但是你不能让一支部队一直吃苦啊,这样谁多少没点情绪。

    弱于政治的粟裕其实和老部下并没有太深的私交,甚至就可以说是没有私交,部下不闹矛盾都是好的(事实上华野就多次闹矛盾,在整编时还需要让陈毅主持大局,粟裕无法主持)。

    不过华野也不全然都有矛盾的,也有一些人支持粟裕,其中华野参谋长张震就曾力推粟裕平反一事,王必成也曾仗义执言。至于其他人,不说也罢。



    上一篇:北美是如何独立的?一方有难,八方拆台,英国输的不冤
    下一篇:男性为何“热衷”性生活?原来是这3个原因,女性无需害怕